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幼儿资料 >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2023-12-28 14:32:44
中师华图

 教师是社会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青年一代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品格的完美,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是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道德高尚与否,关系到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进步和国家未来,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起源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教育不发达,学校尚未出现,教育是伴随生产和生活过程进行的。担任教育工作的长者的职责就是言传身教地向他们传授种植、捕鱼、狩猎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由于人们当时定居在村庄里,教育开始变为广泛地教授知识,如在宗教仪式、舞蹈和部落的一般文化活动中向青少年传授各种知识,包括讲解本部落或本氏族的历史、英雄故事及各种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可见,当时只有一些教育活动中的粗浅的行为习惯和朦胧的师德意识。所以,这一时期是师德的萌芽时期。在中国,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建立了官学,但比较简陋,而且具有“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性质。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生产关系急剧变化,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各派学者纷纷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私学由此兴起。在私学形成的过程中.专职教师开始出现,这时教师职业道德才真正产生。

二.奴隶社会的教师职业道

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繁荣时期,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游说之士,他们形成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人数众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这些人中首推孔丘、墨翟、孟轲、苟况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在开办自由讲座、创办私学等教学活动中,对师德理论进行了论述。

孔丘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招收学生办私学,在师德教育中建立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在道德教育态度上.要求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品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受教育者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在道德修养方法上,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肯定师德的榜样作用,是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个进步。孔丘在这方面还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强调教师要博学多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反省,“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教师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孟轲对师德也有研究,并有丰富的经验。跟孔丘一样,他一生热心教育工作,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中一大乐事。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主张教师应严格要求受教育者,坚持高标准;教师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教育,“君子行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故其自得之也”;他也要求教师本人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做出表率,“贤者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必须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师说得再有道理,自己不去做,他的说服教育也就没有力量。孟轲关于师德的这些理论,在如今的师德教育中也是值得借鉴和汲取的。

苟况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坚持努力,日积月累地提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他还特别强调师德修养的实践作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行之而止矣”。这些道德格言已经永存于民族的道德宝库和民族精神中,永远不朽。

三.封建社会的教师职业道

秦统一中国,废除私学,推崇法家思想,坚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前人的文化教育、道德思想遗产盲目排斥,采取了“焚书坑儒”的粗暴政策。

西汉思想家、道德学家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教化和赏罚同时并用,提出德威共济、恢复周礼、贤人政治、传经授书、信守师法等主张,并为汉武帝所采纳,从而大大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教育制度和教师道德。董仲舒还主张教师应该“化民成性”,明确指出封建社会的师德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是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人才服务。

唐朝是我国文化教育的鼎盛时期,学校制度已相当完备,唐朝历代君主都十分重教重学,尊师重道,师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代大思想家韩愈不仅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教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生、解释疑问的人;而且还提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超越性的特质,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切勿嫉妒学生,要甘为人梯。这些对师德的见解,是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的。

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一生讲学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师德理论。朱熹强调应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他认为“教师固然熟读深思而问辩之”,主张把“致和”和“笃行”融为一体;强调启发适时,教之以事,养得于心,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浅人深,逐渐领会义理,做到教人有序,专一有恒,严立课程,宽着意思,按照严密课程计划,从容不迫地为学教人。从总的来看,朱熹的师德思想符合封建社会的“习惯性”,便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用,同时也反映了统治阶级对教师的师德要求。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时期。但这一时期仍然涌现出了一批进步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对一系列道德理论,其中包括师德理论进行了探讨。明代出身官宦世家的教育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他提出“学校之中,惟心成德为事”,教师应做到“庄严自持,内外合一”,辨明义理,“以身先知”,反对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把天真活泼的孩子教育成中规中矩的书呆子、小老头,束缚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他主张教师用循循善诱和热情鼓励等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这些师德要求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值得吸取。

四.近现代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

清末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是19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人物。他对师德颇有研究,十分重视师德修养。他认为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教师的照顾关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德性学问,而且有慈母般的情怀。因此,他提出小学教师“当选任德性仁慈,威仪端正,学问通达者”。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思想还不成熟,自立性、持久性、自制力等还不强,常常出现有始无终、忽冷忽热、不守纪律等行为,更需要有德才兼备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中学之师,尤当妙选贤达之士,行谊方正,德性仁明,文学广博,思悟通妙,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恒者方当此任”。作为启蒙思想家的康有为,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而提出不同的师德要求,对选拔教师是极为严格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极为重视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为担负此重任,他要求教师的行为和品质要成为学生的楷模。他给师范生演讲时曾说:“什么是师范?范就是模范,为人的榜样。”他不仅要求教师为人师表,而且他本人作为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时时处处做出表率,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师德榜样。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辟了教育文化发展的新纪元,从此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人之模范”,他甘愿抛弃教授之位,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亲自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创办“乡村教育”,为自己定下了师德的标准,他说:“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教师应该具备健康的体魄;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的精神。”他严于律己,好学不倦,认为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接受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养桃李,为社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先生从事教育T作多年.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他亲自关怀和热情扶持青年学生成长,不惜“化为泥土”“俯首甘为孺子牛”,哺育新生的幼苗。在师德方面,鲁迅先生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以自己的思想、知识、感情和信念去影响青少年。

以上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演变及重要人物贡献,希望对各位考生能够有所帮助。希望广大考生可以提前备考、合理规划复习,最后,祝广大考生备考顺利,考取理想的岗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聘备考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